正在加载

翰林集要造葬年月命格等事(翰林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 作者: 沈熙茉
  • 来源: 投稿
  • 2024-07-16


1、翰林集要造葬年月命格等事

翰林集要造葬年月命格等事

《翰林集要》为钦宗朝翰林应奉编纂的礼书,内含造葬礼仪。依《翰林集要》之造葬礼仪,择日宜避太岁、月煞、建除、黑道、覆日、血忌方等不吉之日。年月命格方面,需考虑六合、三合、刑冲合害,纳音相生相克等因素,以趋吉避凶。

具体而言,择年月需依亡者命格,避其刑冲之月,选择生合之年。如亡者属虎,则避申寅月,选亥卯丑年。命格方面,需避亡者生日、官禄日、财星日等命盘中之吉日。造葬当日,棺木安放方向亦需考量命格,依生前五行喜忌而定。

《翰林集要》还规定,葬仪需依亡者生前官阶而定,从一至九品,各有不同之礼仪细节。如一品之葬,需用龙棺、金丝楠木椁,随葬品有金银珠宝、丝绸锦缎等。

《翰林集要》造葬礼仪旨在通过对年月命格等因素的考虑,为亡者祈福纳祥,避凶趋吉。其所载之礼仪细节,体现了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严谨性和对死者尊敬之情。

2、翰林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翰林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其设立有着悠久的历史。

翰林院最早起源于唐朝的弘文馆,其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书、审定图书。宋朝时,弘文馆被改名为翰林院。

正式意义上的翰林院始设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由宋高宗赵构创立,设立在临安。翰林院的主要职能有:

为皇帝起草诏书、奏章

审定各类图书

负责宫廷教育

培养和选拔官员

元朝沿用了宋朝的翰林院制度。明朝时,翰林院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中央重要的文书机构和学术中心。清朝时,翰林院仍然是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但其政治职能有所下降。

清朝末年,随着新式学制的建立,翰林院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1906年,翰林院正式被裁撤。

因此,翰林院的正式设立时间是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

3、翰林 是什么意思

翰林,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是中国官职制度中最高等级的官职之一。

翰林一词源于唐朝,最初指翰林院的官员。翰林院是唐朝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负责起草诏书、编纂史书等重要事务。当时,翰林院的官员多为饱学之士,且擅长文辞,因此"翰林"一词逐渐成为博学多才的文人的代称。

宋朝以后,翰林院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皇帝的秘书机构。翰林院中的官员被称为翰林学士,是皇帝的亲信和顾问。由于翰林院官员都是学识渊博、文采斐然的文人,因此"翰林"一词也成为文人学士的代名词。

清朝时期,翰林院的职能更加完善,成为集文学、史学、经学、校勘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翰林院的官员称为翰林,分为编修、检讨、修撰等不同级别。翰林官职是朝廷授予文臣的最高荣衔,代表着文人的最高成就。

翰林出身的文人往往受到皇帝的重视,他们参与朝政,担任要职,在朝廷和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翰林"一词不仅代表着文人学士的最高成就,也成为官场地位和荣誉的象征。

时至今日,"翰林"一词仍沿用不衰,作为对杰出文人的尊称。

4、翰林什么意思啊

“翰林”一词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多义词,具有以下几种含义:

翰林院:

翰林院是明清两朝的中央高级学府和秘书机关,负责编纂典籍、起草诏书、进讲经史。翰林院聚集了朝廷中才学出众的官员,有“文坛领袖”之称。

翰林学士:

翰林院的官员称为翰林学士,品级不等,包括学士、侍讲学士、待读学士等。翰林学士负责撰写诏书、奏折和各类文章,是朝廷的重要文臣。

翰林:

翰林学士的简称,泛指在翰林院供职的官员。翰林出身的人才被认为是文采斐然,学识渊博,常常受到朝廷的重用。

翰墨:

“翰林”的“翰”字本意为笔,引申为书写。因此,翰林也意指文章、书画等文墨之作。在古代,翰林学士的作品往往被视为文坛佳作,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

文采风流:

翰林院汇聚了众多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官员,其代表了当时文坛的最高水准。因此,“翰林”一词也常常被用来形容文采风流、学识渊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