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明代进士八字命例分析表(明代进士几年考一次)

  • 作者: 楚秀松
  • 来源: 投稿
  • 2024-05-29


1、明代进士八字命例分析表

明代进士八字命例分析表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重要时期,进士及第者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通过分析明代进士的八字命例,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及命理学在决策中的影响。

八字命例分析包括年、月、日、时的干支,以及命局中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经过对大量进士命例的分析归纳,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印绶星系旺盛:印绶代表学习、文章、名声,八字中印绶星系旺盛者,往往学业有成,善于表达,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

财星得用:财星代表物质、名利,八字中财星得用者,头脑灵活,有经济头脑,容易获取社会地位和财富。

官星有制:官星代表官职、权势,八字中官星有制者,能够掌控权力,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食伤泄秀:食伤代表才华、灵感,八字中食伤泄秀者,思路清晰,文思敏捷,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颇有造诣。

明代进士的八字命例还具有以下特点:

多见「金水伤官格」,此格之人聪慧灵敏,思维活跃,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优势。

「火土伤官格」也不少,此格之人热情奔放,才华洋溢,适合从事文学、艺术等创作性工作。

「木火通明格」亦有表现,此格之人仁慈宽厚,学识渊博,在仕途上容易获得贵人相助。

明代进士的八字命例反映了当时选拔官员的标准和命理学在决策中的作用。通过对八字命例的分析,可以了解进士们的性格特征、才华特长,以及他们仕途发展的走向。

2、明代进士几年考一次

明朝的进士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三年大比”。

明朝初年,洪武帝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会试和殿试。明成祖时期,调整为常科三年举行一次。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科举考试提前或延期的现象。例如,永乐二年(1404年)曾提前举行科举考试,而正统十年(1445年)曾延期举行。

进士科举考试是明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科举考试,明朝政府选拔了大批有识之士,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文官治理人才。

3、明代进士录取人数

明代科举制度下,进士录取人数经历了逐步增加的过程。洪武初期,进士录取人数仅为一百余人,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增加,进士录取人数逐渐上升。

嘉靖时期,由于严嵩专权,科举舞弊盛行,进士录取人数一度攀升至三、四千人。隆庆、万历年间,朝廷整饬吏治,科举制度得到规范,进士录取人数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二千人左右。

明末崇祯年间,内忧外患交加,朝廷积弊丛生,进士录取人数再度减少,至崇祯十七年仅录取三百余人。

根据统计,明朝276年间,共录进士29,234人,平均每年录取106人。其中,明太祖在位期间录取进士最少,仅有820人;明神宗在位期间录取进士最多,达到5,362人。

进士录取人数的变化反映了明朝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社会需求的改变,科举制度也随之调整,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4、明代进士什么级别

明代进士的官职品级与任职情况关系密切。

一、正途官职

进士及第后,一般先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这是一种候补官,不列入正途。随后,庶吉士会根据考试成绩和表现,陆续被授予翰林院官职。

进士一甲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进士二甲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检讨,正八品。

进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检讨,正八品或从八品。

二、散阶

明代进士还可以通过捐纳或军功获得散阶,这是一种荣誉称号,不对应实际官职。

恩荣级:授奉政大夫、奉直大夫,正五品。

特旨级:授中大夫、通议大夫,正四品。

科甲级:授资政大夫、荣禄大夫,正三品。

三、任职情况

进士授官后,根据资历和才能,会逐步升迁。一般而言:

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官职,3年后可出任京官。

外任京官:历任六部司员外郎、郎中、员外侍郎、侍郎等职。

地方官:历任知府、知州、知县等职。

需要注意的是,进士的官职品级和任职情况并非固定不变,具体取决于个人的表现和资历,以及朝廷的政策和需要。